人才培养

通知公告 更多…
清华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

2020-09-28

清华政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建国前一直是学校的发展重点之一。作为中国最早开展政治学教学和研究的高校之一,清华政治学学科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比如张奚若、钱端升、萧公权、浦薛凤、王化成、陈之迈、沈乃正等政治学大家。新中国成立后,在院系调整过程中清华大学成为工科特色强校,政治学学科发展进入了断档期。在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的过程中,清华大学于1997年成立国际问题研究所,2007年组建国际关系学系,2010年建立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015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另一方面2000年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恢复建制,2009年政治学系全面重组。目前,在学科带头人阎学通的带领下,清华政治学以国际关系学系、政治学系学科群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科学学院之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迅速成长为可以比肩传统政治学强校的一流学科。

一、特色与定位

作为政治学的后来者,清华政治学强调突出中国问题、天下情怀和科学方法三个特点,以国际问题研究和本土政治概念为核心,极为强调文理渗透、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一流院校经验的同时,注重发展和完善清华特色,逐步形成了“小而精、特而强”的学科优势和发展特色。具体来看,清华政治学之崛起主要得益于其国际化、本土化、科学化的特色发展路径。

一是国际化。

清华政治学通过构建高端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形成国际水准的科研成果,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度国际化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政治学学科。在国际化学术平台建设方面,世界和平论坛是全球大学主办的唯一一个国际安全高级别论坛,已连续举办多届;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是目前国内唯以被SSCI收录的中国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期刊。在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方面,阎学通教授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及相关研究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进入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庞珣、孟天广等教师在国际顶级期刊Political Analysi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力;2012-2016年,清华政治学学科共发表SSCI文章15篇,人均产出位于国内兄弟高校第一。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国关创立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特别重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大学的教育教学合作,在相关发展中国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自2011年起,设立中国政治与外交英文硕士项目,至今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生进入该项目学习;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共建的全球政治与经济双硕士项目,突出中美青年一代合作共同面对全球问题;与乔治城大学探索建立全球治理双硕士项目,已经达成合作协议;在本科大类中新增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的本科培养项目,大力提升学生跨文化的协作能力和国际胜任力;同时还设立了全球治理兼修硕士项目、全球治理能力提升项目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地平线”实践项目。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清华政治学学科都实现了扎实推进,取得突出的成就。

二是本土化。

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清华政治学也十分重视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重视发掘本土政治学的丰富营养,着力解决中国面临的政治学问题,立足于中国政治土壤,推动本土理论创新,在政治学理论,大国崛起、国际安全和外交学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突破。阎学通教授重视挖掘中国古代国际政治思想,扎根中国实践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他提出的“道义现实主义”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成为中国本土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重要代表。近年来,清华大学重视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从2012年起,连续五年举办政治学学科建设年会,李慎明、王浦劬、徐勇、王缉思、秦亚青、钟杨、陈志敏、陈岳、杨光斌、周光辉、张贤明、张桂林、蔡拓、张凤阳、肖滨、吴志成等国内政治学名家先后出席年会,为清华政治学出谋划策,指引方向。清华还连续十多年举办国际关系方法论培训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创办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成为国内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重镇。此外,张小劲教授倡导的中国政治文本研究、景跃进教授推动的中国乡土政治研究,赵可金教授的中国外交和公共外交研究、何茂春教授的中国经济外交、李彬教授的中国军备控制和国际安全研究、孙学峰教授的中国崛起研究等,也都是立足中国政治和国际关系实践做出的本土理论研究,受到学界广泛认可。扎根中国大地,推进本根研究,是清华政治学学科不断释放强劲活力的源头活水。

三是科学化。

清华政治学通过发挥清华大学文理渗透的学科优势,坚持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初步形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清华路径(Tsinghua Approach)。在阎学通教授带领下,清华政治学高举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的大旗,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庞珣教授主持下,大国关系定量数据库日趋成熟,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平台、国际关系计算与数据实验室,政治学量化分析研究所等科学化研究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教育部教指委委托清华举办政治学方法论培训班,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讲习班已连续举办多年并承担过教育部高校政治学方法论讲习班,受到国内高校教师的广泛好评。主办的中文期刊《国际政治科学》成为CSSCI来源期刊,倡导国际关系实证研究,率先采用严格的同行匿名评审,被国内学界视为国际关系顶级期刊之一。目前,清华特色的科学化政治学研究已得到广泛认可,走在了中国政治学定量研究的前列并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思路通,路路通。正是国际化、本土化、科学化的发展路径和“小而精、特而强”的发展理念使得清华政治学一级学科从一个后起之秀迅速脱颖而出最终跻身一流学科行列,清华政治学学科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清华路径”的成功。

二、博士生培养体系

学术精神的培养是博士生教育的根本,博士生教育要培养有志于追求学术的人,其根本在于学术精神的培养。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质。本学科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国际关系、比较政治、中国政府与政治。本学科培养具有良好政治品质、从事政治学研究和教学以及国家政策部门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的博士毕业生应熟悉政治学理论,了解政治发展基本史实和现状,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所选专业方向的基本情况和研究前沿,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相应的博士培养方式为:1. 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成立包括导师在内的3人博士生指导小组,导师为组长,指导小组两名成员应具有高级职称或为本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从事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成立由相关学科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必要时可设立联合指导教师。2. 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为主。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需要,确定个人培养计划,使学生具备宽广的学术基础,掌握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并在学科前沿有所建树。3. 脱产的在读博士生应至少担任工作量为一年的助教或助研,以聘任合同的方式确定工作内容与要求4. 引导学生在论文研究阶段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半年至一年的研究。5. 设立导师与博士生见面制度。每位导师至少每月与学生见面或电邮联系2次,回答问题、指导读书、修改论文等等。

博士培养的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应当了解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内容与方向,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较深入的研究,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博士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为:普博生及论文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6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学科专业要求课程不少于17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5学分。直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41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其中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要求课程不少于31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5学分。提前攻博生在研究生期间的学分要求同直博生。(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见附录A.3

此外,自2013年起,为加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与外交的研究,清华大学设立了发展中国家博士项目,从国内外招收 5-10名本科以上毕业生,第一年在清华大学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第二年到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项目交流学习一年,第三四年在发展中国家调研交流,最后一年完成学位论文,获得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学位,目前已经招收30多名同学,覆盖了亚、非、拉和俄罗斯、中亚等20多个国家。


三、培养平台

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试运行,2017年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简称DCL)成立。 DCL集研究、教学和服务于一体,致力于将国际关系理论、多样化海量数据、社会统计方法和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积极进行跨学科合作,进行创新性研究与教学和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与计算实验室担负三重使命:1. 实验室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前沿性和跨学科研究,建立富有学术创新精神、研究探索精神和强烈现实关怀的学术研究团队。2. 实验室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为学生参与国际关系研究和政策分析提供机会、资源和培训,成为创新性教学基地。3. 实验室致力推动国际关系研究与教学的数据、资源和经验的整合和共享,为国际国内学者提供交流与共享的机会与平台,推动中国定量国际关系共同体的建立,并成学科国际共同体的重要组成。

实验室在研究、教学和服务三个方面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和任务:1. 推动全球治理重要议题研究,建立国际关系数据平台,推动国际关系、尤其是全球治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对有关全球治理的重大政策进行因果效应评估,开发全球治理科学预警系统。2. 开展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和发布学术成果:实验室通过举办系列学术活动扩大学术影响、传播学术成果、扩展学术网络和聚集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独立研究指导和参与研究机会。3. 推动和创新计算国际关系教学和人才培养。根据实验室研究者和学生研究助理工作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技术、编程语言、LaTeX等科学编辑软件培训,配合社会科学学院和国际关系学系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辅助。

实验室包括2个计算机房和1个会议室,提供计算设备、书籍指南、技术支持、学术研讨场所。实验室目前拥有二十台安装专业计算与数据分析软件的电子计算机,并拥有相当数量的计算统计和数据分析类书籍,配有投影设备的学术讨论室,供师生学术交流使用。

实验室从创建以来,已经进行了两届R小组学习,R小组成员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和政治学专业,还有经济学、科技哲学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加入。R小组以学习统计编程语言R为主线来学习社会科学数据分析技术,一届R学习组的学员约20人,一般以3-4人为一组,每周2-3次自主学习,一次集体学习。定期进行大组交流, 保证各小组统一进度,集体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邀请上一届的R小组资深成员答疑。此外,实验室的特色活动还包括国际关系专业文献阅读小组、大数据研究团队、统计模型系列讲座和定期的复制研究海报展等。

品牌系列讲座

经过多年精心建设,国关系已形成四个品牌系列讲座,分别是(1)清华国关系新知论坛,创立于2012年年底,目前已举办50余期,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重点介绍其最新研究,引导师生关注学术研究前沿。布赞(Barry Buzan)、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等知名学者均曾是主讲嘉宾;(2)清华国关研究生学思论坛,平均每学期举办4-5期,学生自主邀请国内优秀博士生介绍其博士论文和最新研究,旨在促进我系博士生的学术交流,切实提升博士生的研究水平。(3)清华大使论坛(Tsinghua Embassador Talk),创立于2011年,平均每年举办6-8期,主要邀请外国驻华大使就国际形势、双边关系和对华政策等问题发表演讲,十分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不同国家的对外政策决策机制和外交工作的实际运作;(4)青思智库论坛,创立于2015年年底,平均每年举办8-10期,主要邀请全球治理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介绍全球治理研究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对于拓展同学们的全球视野,提升清华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

2011年起,与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合作,美方每年出资40万美元,共同建设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中心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地区安全和中国外交等方向展开研究,并设立了全球政策实习生项目,推动了中美智库和政策交流。通过上述努力,清华大学政治学的国际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不仅推动了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也带动了国际联合办学,与兄弟院系形成了良性互补的关系。


四、学术交流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学生交流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支持措施。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专业)学术活动,每次应填写《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纪录表》,并附有不少于500字的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保存,申请答辩前交社科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参加不少于30次的一级学科的学术活动,每次参加讨论会或学术活动后须写出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请答辩前交社科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另外要求博士生至少应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博士生完成规定的学术报告并取得要求的学术活动学分后方可申请答辩。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国关系为系内研究生创造大量且高质量的国外交流机会。2011-2017年系内共有研究生51人次赴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具体名单见附录A4)。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联合举办的全球政治与经济暑期项目选派了22名学生赴美,圆满完成了为期21天(2015712-201581日)的暑期课程和美东名校考察与交流。该项目是清华社科学子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学生外语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了学生海外社会调研能力,推动了社科实验班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的实现。

系内还对学生出国交换所需的英语水平考试进行资助,按照考试成绩补贴考试费用,20122016年我系共资助19名研究生进行雅思或托福考试,平均每人补贴1750元。


五、培养成效

2013-2017年,国关系硕士生工作比例58.5%,升学比例24.4%,博士生工作比例91.67%。毕业生主要去向高校/研究机构、国家部委、央企等。在毕业生和在学同学中,涌现多位学术新秀和社会活动之星,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奖得主刘若楠(2012级博士,2016年毕业)、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得主管传靖(2013级博士,2017年毕业)等优秀代表(参见表6)。


6 优秀研究生示例(2013-2017

序号

姓名

学位类别

主要成绩

1

杨原

2014届)

博士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学期间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

刘若楠
 
2016届)

博士

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曾获2016年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奖(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最高学术奖励)和201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学期间曾在Pacific Review、《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东亚安全秩序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

3

管传靖

2017届)

博士
 
 

现任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博士后;博士论文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在学期间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亚太安全关系重构研究》(15AGJ006)。

4

谢超
 
2017届)

博士

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师资博士后;在学期间曾在《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2015年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关系数据库建设和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

5

李岩

2013级)

博士

学术突出。发表CSSCI论文多篇,合著1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驱动力机制研究等七个课题研究;曾获得201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6

刘力达
 
2013级)

博士

曾获201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2013年清华大学博士新生奖学金,在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lnal Politics等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精通英语、法语及西班牙语。

7

Vasilis Trigkas 2015级)

博士

社会工作突出。获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奖及Merics青年中国学者奖,参与组织中国与欧盟1.5轨峰会,希腊总理、欧盟大使等政要应邀参加峰会

8

刘浩
 
2017届)

硕士

现任职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2010级本科生,2014级硕士生,在学期间社会工作突出,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曾担任社科学院第一届学生会主席、院团委书记、校团委组织部辅导员。

9

李曌
 
2017届)

硕士

现任职于全国人大。2010级本科生,2014级硕士生,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奖学金。

10

毛克疾
 
2015级)

硕士

在学期间,曾多次参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重大课题研究工作,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第十一届中青年干部经济研讨会优秀奖。作为特约撰稿人为《环球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撰写评论。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1级博士生张伟玉、2013级硕士生孙文健、2014级硕士生李瞾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其中李瞾同学也是我系本科毕业生,2010年考入清华,2014年免试进入我系中文硕士项目攻读研究生。李瞾同学的进步与成长集中反映了清华国关本科和研究生过硬的培养质量。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