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动态

通知公告 更多…
“欧洲动态与中欧关系”线上研讨会举行

2022-12-12

12月11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办,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协办的“欧洲动态与中欧关系”线上研讨会举行。

  会议开幕式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致辞表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虽然成立历史不长,但是有清华社会科学的百年底蕴,清华社科用不懈的努力交出了十分优异的答卷。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的研究和教学对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贡献。目前中欧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在这样一个不确定、不对称、非连续的大变局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科学合作和奋斗精神,希望各位专家能够运用东方智慧不断拓展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成为时代变革的推动者、参与者、奉献者和收获者。

  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驻华代表葛凤艳女士介绍了清华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该基金会合作项目的成果与进展,并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她表示,国家利益是每一个主权国家从事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共同的利益则是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基于中华文明和中方视角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深入透彻的研究,一定会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民众的理解和信任。

  多维阐释中国与欧盟关系

  第一专场由清华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史志钦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表示,近年来,欧洲对华认知定位固化,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大中欧交流赤字,外部因素和美国影响加重了欧洲对华的负面认知,导致其对华政策消极面扩大,德国等欧洲国家提出要减少对华经济依赖,促进产业链多样化。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及领导人也反对与中国经济上脱钩,希望中国能够在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未来中美欧可能成为更加重要的全球三边关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论述了地缘政治在中欧关系中愈加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地缘政治的动荡是目前中欧关系的最大变量和挑战,过去由于中欧没有地缘政治上的直接矛盾与历史问题,中欧对地缘政治的认识和讨论并不充分,也限制了中欧在国际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我国要对自身在国际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有更清醒全面的认识,中欧双方也要逐渐适应全球多极化背景和可能频繁出现的地缘冲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欧亚的变局、原因及其对中欧关系产生的影响。他指出,对于中欧关系来讲,欧亚变局可能促使欧盟进一步形成降低对华经济依赖的共识,但就现实来看欧洲又离不开中国的产能与市场。展望未来,中欧合作的前景依然广阔。但是政治互信可能有所降低,中欧关系的政治氛围存在长期的不确定性,需要双方遵循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公平正义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保持合理预期,加强多层级对话,强化危机预警和处置机制,助推中欧务实合作行稳致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刘作奎系统性分析了中欧关系的三大特点及未来中欧合作的机遇与可能性。他表示,中欧关系认知的恶化,美欧加强协同,对中欧关系造成了不利的影响。9月以来,由于能源危机和民生问题,欧洲内部出现一些松动,在市场驱动下,一些国家希望与中国开展经贸及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而未来在我们经济政策、疫情政策和人员往来政策陆续恢复后,也将有助于缓解双方的认知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论述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遇到的变化及挑战,并系统分析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的三方面长期性共识,即中欧经济互补性、欧洲战略自主追求及其对美欧关系的挑战、欧盟中大国与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一共识在近年来中美对抗显性化所遭遇到的严重挑战。欧方政治主流对中欧关系的质性认知与利益判断已发生重大甚至结构性改变,转向更加强调中国作为系统性竞争对手的态度立场,基于此,我们也需要更多从国家的全球战略视角来审视中欧关系发展,未来中欧合作很可能更多具有策略性、情景性、议题性特征,而不再是我们以往理解意义上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欧盟规范性力量与中欧关系

  第二专场由刘作奎主持。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全球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江时学从话语建构角度探讨了中欧双方对中欧关系的态度与表述。他认为,话语构建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不容低估的作用。中国对中欧关系及欧洲的评价始终是积极向上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双方应该继续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双方的“伙伴关系”,继续努力改善各自的话语构建,使之成为双边关系稳步推进的制度保障。

  张利华分析了欧盟对中国在价值观方面的负面看法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她表示,欧洲议会的反华态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中国的正面信息接通不畅,并长期被来自美国方面的反华舆论所影响。中国要与欧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交流,首先需要把中国的全面而真实情况传达过去,交流中欧在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共同点,寻找双方的共同利益,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中方应切实关心欧盟的核心利益,并传播中国的和谐思想文化,逐渐打消欧盟的疑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莉表示,欧盟规范性力量是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希望在国际上形成全球行动者的角色定位。本研究通过对欧盟规范性力量在中、日、韩三个国家主流媒体中的形象认知来分析欧盟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的形象建构。研究发现,欧盟作为规范性力量制定者的形象明显高于规范实践者的形象,在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其规范制定者的形象最为突出,其对外作为全球行动者的规范力量比对内更强。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漆海霞从决策约束与领导人偏好的视角比较分析了欧洲盟国在追随美国国际行动中的差异及其原因。她认为,任期预期、冲突转移、领导人鹰派倾向对其是否参与美国联合行动产生影响,其中相比能够再次竞选连任的领导人,任期受到限制的盟国领导人做出参与美国领导的军事联合阵线决策的可能性更低,鹰派倾向更强的领导人更有可能做出参与美国领导的军事干涉联合阵线的決策。

  欧盟能源战略转型及影响

  第三专场由崔洪建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赖雪仪副教授通过比较欧盟于2003年、2016年及2022年出台的三份安全战略文件,分析欧盟安全政策的变化;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晓光论述了欧盟的能源战略转型及其影响。他认为,欧盟能源战略转型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第一,欧盟能源政策极大地削弱了法德的作用;第二,系统效应带来能源资源的争夺;第三,欧盟经济安全意识提升;第四加大了欧盟内部的分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朔教授论述了欧洲民粹主义异化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建议。他认为,当下欧洲政治分化加剧,欧盟所有成员国无一幸免。政治分化与民粹主义是相互促进的。政治分化与民粹主义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粹主义和政治分化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第二,民粹主义的正统化、合法化的问题。这种异化对中欧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欧洲正在发生的政治变化。

  英国对华政策是利益博弈的结果

  第四专场由田德文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以《多重风险挑战下的英国政治困境及其影响》为题对英国的形势进行了详细讨论。他认为,近年来,脱欧派占多数的保守党右翼前后座议员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英国政府的内外政策选择,但鉴于英国经济困境和2024年大选的临近,未来的英国政治走势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英国能否处理好经济、民生问题,保守党内部会在争取选举胜利的大目标下寻求妥协。2022年9-10月英国政府更迭过程中在经济政策上的进退失据体现了在全球体系中英国经济的脆弱性,也使“全球英国”战略显得更加不具可行性;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政治哲学宗教系曾敬涵教授认为,脱欧对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非常大。英国对华政策是其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

  奥地利中国及东南亚问题研究所项佳谷研究员指出,民粹主义在德奥可控,有很强的社会免疫力,但左倾极端主义的影响不可小视,仍将主导舆论、影响政府政策走向。总体看经济增长放慢甚至停顿、整体富裕程度大幅下降是必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主任张敏研究员认为,西班牙作为现代化的农业大国,粮食、化肥等物资供应链短缺,带来严重的粮食危机与能源危机。西班牙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业持续受到严重冲击。在政治上,民众反战情绪、西班牙执政党内部分歧等,助推西班牙政府中右翼势力明显上升。作为北约峰会的东道国,西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并签署一系列协议,西班牙与美国关系有所靠拢。中西双方贸易规模偏小,长期贸易逆差,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新挑战。

  会议闭幕式由史志钦主持。他从欧洲的理念、欧洲地缘政治、欧洲对华认知、欧洲安全政策四个方面对诸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的见解,即中欧关系的发展真正需要建立的是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奥地利中国及东南亚问题研究所的海内外知名高校和智库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言。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