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大类中,设立了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两个专业方向,前者偏重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后者偏重实践和素养的提升,两个专业方向在基础课程和必修环节上大致类似,均重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区别在于国际政治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全球治理则仅仅对中国学生开放,不招收留学生。
在本科教育中,价值引导是第一位的,是育人的根本。知识和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公平、正义,关爱他人、社会、自然等价值取向及勇气、毅力、自信和团队精神等人格品性。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性的养成,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大地发挥效用,正所谓“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一、培养目标
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国际关系专业复合型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关系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具有运用国际关系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能透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洞察趋势、规律和本质。本专业要求和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和从事各种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外语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得、遴选和吸收国际关系的学术信息和前沿知识。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人文关怀、世界胸怀和中国情怀,对人类未来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工具:能够无障碍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用英文跟踪国际关系动向,用英文进行专业国际交流,并具有良好的英文书写能力。接受国际关系学的严格基础训练,掌握国际关系理论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政策分析方法,熟悉国际关系研究的前沿议题,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眼光,能够通过独立和批判性思考提出创新性观点并懂得如何检验理论假设。学习和了解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跨学科思维和分析。尤其要具有和国际政治学交叉交大的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知识。
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力求与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并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反馈进行及时修订。
二、教学投入
每位教师开设至少三门课,每门课都是教师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相关的学术成果,体现学科前沿,且每年的教学内容做更新。系内要求每位教研系列老师要严格完成法定工作量。每位教研系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包括课程教学和本科生班主任工作,最低要求为法定总工作量的40%(每周法定工作量为40个小时)。教研系列的教师平均每年度至少承担3门课程(其中至少一门主干课或基础课),每年度至少讲授112课内学时的课程。教师还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教育和学生指导工作,如对学生开放咨询、参与学生组织的活动等,且不低于总工作量的5%。每门课除了课堂的教学之外,有课下的办公时间(每周2小时),个别同学的单独辅导,网络学堂的答疑,课后批改作业等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国际政治专业在本科生培养上重视课程的质量,对课程质量的评估设计了严格且能反映学科特色的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共由7个指标组成,分成学校通用指标、院系导向指标、课程类型指标、教师自选个性指标四个类型。每学期由学生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提出课程建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为系内设置更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安排,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表1 学生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2015-2017)
指标编号 |
指标类型 |
指标简称 |
指标描述 |
1 |
学校通用指标 |
课程目标清晰度 |
我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清晰的了解 |
2 |
学校通用指标 |
教学方案有效度 |
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我学好这门课程 |
3 |
学校通用指标 |
教师帮助度 |
老师的反馈讨论对我学好这门课程帮助很大 |
4 |
学校通用指标 |
学生认可度 |
相对于其他老师的课程,我的学习收获很大 |
5 |
院系导向指标 |
教师水平 |
该老师的课堂时间利用率高 |
6 |
课程类型指标 |
理论教学能力 |
基本概念介绍透彻、深入浅出 |
7 |
教师自选个性指标 |
教师水平 |
该教师的课堂讲解总是能引人入胜 |
学生点评 |
1.课程或授课教师的特色 |
|
2.希望和建议 |
|
在目前开设的课程中,阎学通教授的《国际关系分析》课程201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邢悦老师的《国际关系学概论》2011年以来一直是清华大学精品课。另有多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和清华大学优秀教材。阎学通所著《国际关系分析》教材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16年11月,邢悦老师所著教材《国际关系学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和赵可金老师所著教材《外交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这些教材自出版以来均在国际关系专业领域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已为多所高校列为课程指定教材。
此外,教师还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活动,贯彻我校“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将价值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研究会探究教学方式,通过探讨在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上形成共识,入课程教学以“解决问题”和“案例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是教学的导演,学生是课堂的主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任务,教师在课堂上以答疑解惑为主;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评和检查,引用科学的教学评估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协助学生一起完成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教师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先锋。2017年10月,邢悦老师主持的研究生教改项目“精品课《美国政治与对华政策》的 OBE改革”经过院系审核和专家小组答辩后,成功获得立项。邢老师主讲的研究生课程《美国政治与对华政策》曾于2010年和2016年两次被评为我校研究生精品课。同时,邢悦老师还是我校研究生课程专家组成员,她主持的本科生精品课《国际关系概论》OBE改革项目成效显著,成为我校文科OBE改革的典范。
教师们在教学中的投入也受到了同学们的长期认可。在学校本科生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学生问卷调查评估中,《公众舆论、政治与对外政策》(张传杰,2013年)、《国际关系分析》(阎学通,2014年课程)、《国际关系理论基础》(漆海霞,2014年)、《中国对外政策》(孙学峰,2016)、《国际关系论文写作》(黄宇兴,2017)等课程的评分先后进入同期同类课程的全校前5%。此外,在学校研究生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学生问卷调查评估中,《中亚地区研究》(吴大辉 2012年)、《国际战略分析》(刘江永2015年)的评分也曾进入全校前5%。
三、培养成效
在严格高效的培养体系中,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长和进步。2012级本科生邸桐旸获评2016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3级三名本科生卢菲婷、乔淇凡和邓雅青被评为2017年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政治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社会科学思维,初步具备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国际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能力。2017年4月, 2014级本科生赵嘉坤的作品获清华大学第三十五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多名同学的本科学位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优秀论文。
表2 国际政治本科学位论文获奖情况(2013-2017)
序号 |
姓名 |
年份 |
导师 |
中文论文题目 |
1 |
周夏一玎 |
2013 |
何茂春 |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争端分析 |
2 |
田原真 |
2014 |
陈 琪 |
《京都议定书》通过后美国气候外交立场的演变 |
3 |
舒蔚明 |
2015 |
唐晓阳 |
海外投资政治风险防范机制 ——以中国海外投资保险为例 |
4 |
邸桐旸 |
2016 |
赵可金 |
中国高铁外交的话语制度主义研究 |
5 |
卢菲婷 |
2017 |
张传杰 |
|
本科生毕业生在继续深造和就业中也展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2013-2017年间,国关系共有81名本科生毕业,总体就业率为94%,继续升学深造的有63人,其中包括44人国内深造,19人赴国外深造,主要去向为美国和英国,此外还有13人选择工作,主要去向为企业和各级政府。
表3 国际政治本科生国内深造去向(2013-2017)
|
清华 国关 |
清华 科技所 |
清华 公管 |
清华 经管 |
清华 教研院 |
清华 新传 |
清华 马院 |
外推 |
总计 |
硕士 |
22 |
4 |
3 |
2 |
2 |
1 |
1 |
4 |
39 |
博士 |
2 |
|
1 |
1 |
|
|
|
1 |
5 |
表4 国际政治本科生国外深造去向(2013-2017)
|
美国 |
英国 |
澳大利亚 |
法国 |
总计 |
攻读 硕士人数 |
12 |
5 |
1 |
1 |
19 |
表5 国际政治本科生就业去向(2013-2017)
|
国有 企业 |
外资 企业 |
民营 企业 |
中央 政府 |
地方 政府 |
省部级科研单位 |
自由 职业 |
总计 |
人数 |
3 |
3 |
2 |
1 |
1 |
1 |
2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