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张利华教授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持了“欧债危机中德国的立场”演讲会,来自波兰华沙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师拉斐尔•乌拉托夫斯基(Rafal Ulatowski)博士做了主题演讲。与会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乌拉托夫斯基首认为,欧债危机暴露了不仅只是欧洲金融制度的缺陷,更突显了欧洲一体化背后的政治角力赛,这方面可以从德国的表现与决策中窥见一二。危机发展以来已经出台不少政策方案,德国在这些政策提案上的举棋不定,或是独排众议,都显示过去三年来德国在处理欧债危机问题的立场与决策上缺乏一致性与远景。例如,2010欧洲提出发行"欧洲债券"方案,德国默克尔总理始终表示反对,认为在没有可靠的财政联盟下,欧洲债券不能有效解决欧债危机。又例如在是否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介入欧债危机拯救上,德国立场一再变化:2010年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认为欧洲可以自行解决问题,并提出欧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想法,默克尔总理也相当支持该立场,然而现在德国又力促将IMF纳入救援方案中,反映出德国希望能在财政紧缩政策上缩减其承担的角色。又如关于退出欧元区方案上,德国在2010年时还表示未能履行其成员国义务者当退出欧元区,直到2012年当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性大增时,德国又改变其观点。在希腊、西班牙和塞浦路斯的纾困方案上,德国的立场也时常摇摆,使得这些国家无所适从。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江时学研究员认为在分析欧债问题时也必须考虑到国内政治因素。北京大学的郇庆智教授认为,德国国内人民对于政府在危机处理与政策制定上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德国政府在欧债危机立场上的变动。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的唐晓阳老师也提到从纾困方案可以看出国家利益与欧洲利益间的权衡与角力,反映出欧洲一体化以来,主权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关注的焦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首席风险分析师赵昌会认为,欧洲的改革尚未启动,只是推出了财政紧缩政策,该政策还引来社会的不满,另一方面各种所谓的解决方案多来自成员国中相对稳定国家,忽视了成员国中“问题国家”的观点,至今也少有听闻这些问题国家对于脱困办法中是否有提出建设性提案。
乌拉托夫斯基认为,欧洲仍有一段长远的改革路途,包含三方面,分别是加强欧洲成员国经济政策的监管、强化新的欧洲金融支柱"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 ESM),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管。这些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有赖欧洲国家形成共识与合作意愿,而欧债危机发展以来,德国倾向采取政府间合作模式,尽管德国与法国的合作模式提供欧洲一个解决其问题的机会,欧元区中仍存在对德国的不信任感。若欧债问题不能得到缓解,德国的核心利益也将受到影响。
撰稿人:许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