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2018年清华国关系研究生第五期“学思论坛”成功举办

2018-11-28

主讲人刘博文(中)接受“学思论坛”纪念证书

2018年11月26日下午2:30-4:30,清华国关系2018年第五期“学思论坛”(总第11期)在邺架轩书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是本学期国关系系委会通过清华大学“微沙龙”交流平台开展的第二次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博文作为主讲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佘纲正老师和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博士研究生段九州作为评议人。清华大学国关系博士生张聪主持论坛。来自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院系的二十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论坛。

刘博文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战败国为何发动复仇战争”。他发现了国际关系中的一类经验困惑,即在满足战争门槛的前提下,有些战败国选择对战胜国发动复仇战争,而有些战败国却没有采取这种行为。从理论上看,战败国发动复仇战争不符合理性主义解释;从实践上看,发动复仇战争往往会使战败国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刘博文认为,要解释的核心问题是“战败国为何发动复仇战争”。

 


    刘博文首先对关于“国家为何发动战争”的既有理论作了回顾。现有解释主要包括仇恨情感与复仇动机、前景理论与风险偏好、窗口效应与预防行为、战后安排与战争复发四种。刘博文承认上述解释为认识战争的普遍动机和理解战争决策的理性计算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理论仍存在不足,无法完全解释复仇战争这类现象。为此,他将理性计算和情感两个因素相结合,提出战略动员能力和国际支持程度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战败国发动复仇战争。刘博文认为,如果战败国在失败后能提高自身的战略动员能力,那么它的预期复仇收益就会提高,同时倾向于将挫折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果此时对手(战胜国)的国际支持程度降低,那么战败国的预期复仇成本会降低,同时也倾向于把失败的羞耻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在这两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战败国发动复仇战争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刘博文采用了比较案例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其假设。他选取了第五次俄土战争后的奥斯曼土耳其和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的埃及作为求同比较的案例:这两个案例在时空差距如此之大,但是都满足战败国动员能力上升和战胜国国际支持程度下降两个条件,并且这两国也都发动了复仇战争。此外,他还选取普法战争后的法国和第三次印巴战争后的巴基斯坦未发动复仇战争的例子来说明只满足“动员能力”或“支持程度”两个条件中的一个的话,复仇战争仍然不会发生。

在对其研究成果介绍完之后,刘博文还向大家分享了他向期刊投稿的经验教训。他指出,论文写作中应该善用图表和流程图,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术创新具有渐进性,不可好高骛远。另外,在投稿时应当“有的放矢”,对期刊的定位有准确把握;在被拒稿后则要敢于对自己的文章“动手术”。

随后,佘纲正老师和段九州博士针对分享内容作了精彩点评。佘纲正老师认为刘博文的研究选题切入点很合适,没有过于空泛以至于无法驾驭。此外,他也赞赏刘博文的论文写作十分规范,符合当前国际关系主流期刊的要求。同时佘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可能存在替代性的解释,比如复仇战争的强弱、难易程度、可行性等都影响到了战败国的决策。段九州则从国内政治的角度为我们梳理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埃及军政关系的发展,他指出战败后埃及加速了军队职业化的进程,军队对政府的干预控制程度降低。这一史实符合刘博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即战争失败可能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派势力,增强政治精英的凝聚程度和革新意识,推动政治体制、军事制度、官僚机构的改革,提升国家战略动员的效率。
 

在开放交流环节,参加论坛的同学们也积极表达观点、参与交流。大家对社会科学理论的适用性、比较案例研究方法的操作方法和战败国的定义等问题同主讲人和评论人作了探讨。

最后,论坛主持人张聪向刘博文颁发纪念证书并与其合影留念,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论坛介绍:“学思论坛”,亦即清华国关研究生学术论坛,取意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及系委会共同主办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的主要活动流程分为“主旨讲解”、“论文评议”和“自由讨论”等环节。期间,论坛受邀主讲人将分享一篇包括研究问题、文献回顾、理论假设、经验检验和结论评估等研究程序完整的学术论文,并且分享其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本论坛面向校内外开放,欢迎感兴趣的师生积极参加。)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