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2018年国关系第一次硕士生论坛成功举办

2018-05-24

2018年5月17日13:00-15:00,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2018年第一次硕士生论坛在明斋349A成功举办。拟于2018年毕业的国关系硕士生孙嘉毅、郑文然、王田歌、林成佑、李祯恩、黎明、李明泽以及博士生田园参加论坛。国关系15级博士研究生胡高辰、16级博士研究生张聪作为点评人出席论坛。

根据国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拟毕业的硕士生须参加一次硕士生论坛,并在论坛中宣讲其毕业论文内容。


田园的论文题目为《当代欧洲反恐斗争中的反“激进化”研究》。他在文章中指出随着欧洲各国以穆斯林为主要策划实施者的“本土恐怖主义”的出现,欧洲各国将反恐斗争的重点转向以预防,特别是多元文化主义式预防为主的反恐怖主义“激进化”政策。但是政策实施多年来,这一政策并没有实现其政策目标。田园认为反“激进化”政策未能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认识论困境,另一方面是方法论困境。在该政策实施过程中,用多元文化主义的思维将文化问题安全化,将少数群体安全化的结果只会加深少数族群和主流社会之间的隔阂。

孙嘉毅的论文题目是《非盟维和实践研究》。文章认为非盟的地区维和和干预行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独立行动、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联合行动、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交接行动。

王田歌的论文旨在研究欧盟气候问题决策中的利益集团因素。她在研究中表明欧盟气候问题的决策主体包括欧盟组织、成员国和利益集团。实践中,环保类利益集团与工商业利益集团可以通过多渠道影响政府和欧盟组织的决策。

郑文然的论文关注美国对中国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的误判。她指出“反进入/区域拒止”虽然被美国主流战略届认为是中国奉行的军事战略,但实际上中国官方文件从未出现过相关表述且该战略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战略文化。

林成佑的论文聚焦于中美韩三边关系对朝鲜发展核武器战略的影响。他认为自2006年朝鲜第一次核试验以来,中美韩对朝核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差异,而朝鲜则利用三国的矛盾大力发展核武器并使用战略胁迫政策及对核战略向周边国家施压使其接受朝鲜的要求。

李祯恩的论文同样聚焦在朝核问题上,其论文题目是《中国朝核政策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她指出中国的朝核政策有两个变化:2003年中国朝核政策从“不直接介入”到“介入”的变化; 2009年中国介入朝鲜核问题方式从“把朝鲜政策和朝核政策联系”到“区别朝鲜政策和朝核政策”的变化。她同时认为中美关系的外部因素变化是引发中国朝核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黎明的论文探讨的是“全球气候中的大国合作”。他指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与巴黎气候大会都是为了建立《京都议定书》到期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但两次气候大会却结果迥异。通过研究,他发现大国是否就气候谈判的核心议题达成一致是国际气候谈判能否取得预期成果的必要前提。

李明泽的论文分析了国际法院领土判决遵守差异及原因。他发现面对国际法院的领土判决,有些国家在短时间就遵守判决,而有些国家则长时间甚至一直都拒绝遵守。他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包括:在国内层面,遵守判决的潜在安全收益与领土损失之比,潜在收益越高,国家就越倾向于遵守领土判决;在国际层面,大国或者区域大国的安全干预,使得当事国国力受到削弱,通过遵守国际规则来减轻面临的压力。

 


    在每一位发言人发言完毕后,点评人胡高辰和张聪都针对论文的逻辑、案例和理论进行评论并同大家探讨。大家的交流与争论使得论坛气氛一度达到高潮。
最后,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