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委会成员向薛松(左)颁发纪念证书
2018年4月24日13:00-14:30,清华国关系2018年第二期“学思论坛”在明斋349A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2012级博士研究生薛松作为主讲人。清华大学国关系2016级博士研究生张聪主持本次论坛。来自清华国关系的同学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薛松分享的主题为“印度尼西亚族群动员的政治逻辑(1998-2017)”。她在本次论坛中介绍了印尼族群动员的方式选择差异,并通过比较案例分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政治逻辑。
薛松首先介绍了研究问题。近年来随着民主化和地方分权的发展,印尼族群政治逐渐复兴。印尼族群动员呈现出制度内方式、制度外方式、制度内变为制度外和以制度内方式推动制度变革等不同的方式,由此她提出的研究问题是“印尼族群动员为何会呈现差异化的动员方式?”
接着,薛松对既有解释进行了回顾。既有解释主要从发展视角、反应视角、竞争视角和政治过程视角对族群动员方式进行分析。薛松认为这些理论在解释印尼族群动员时具有局限性:上述理论对暴力-非暴力动员方式的转化研究较少,且忽视失败的族群动员,这导致了案例选择有偏差。
随后,薛松提出了她自己的理论解释框架。她认为制度空间和动员能力共同决定了动员方式。薛松选取了族群凝聚力和族群动员目标是否冲击国家核心利益作为自变量,族群动员方式作为因变量,并将“族群动员方式”分为制度内方式、制度外方式(高暴力)和制度外方式(低暴力)三种类型。根据上述理论框架,当动员目标不冲击国家核心利益时,族群会选择制度内动员方式;当动员目标冲击国家核心利益时,如果族群凝聚力强,则该族群会选择高暴力制度外方式,如果族群凝聚力弱,则该族群会倾向于选择无暴力(低暴力)制度外动员方式。

在本研究中,薛松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她尽量选取了因变量取值差异较明显的案例,并且通过把所选择的案例限定在北苏门答腊省的方法来控制变量。通过对亚齐分离运动、巴布亚分离运动、民俗地运动和新建自治区等案例的比较分析,薛松初步证明了上述提出的理论假设。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使用印尼统计局数据、印尼当地报纸和印刷品等二手资料外,薛松在研究中还通过在北苏门答腊省19个县市的田野调查与75次访谈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融合民族志方法与政治学研究做了很好的尝试。
整场论坛气氛活跃,与会者和薛松不时互动,并就研究中涉及的概念操作化、案例选取、变量控制、因果机制以及田野调查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最后,系委会成员向薛松颁发纪念证书,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论坛介绍:“学思论坛”,亦即清华国关研究生学术论坛,取意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及系委会共同主办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的主要活动流程分为“主旨讲解”、“论文评议”和“自由讨论”等环节。期间,论坛受邀主讲人将分享一篇包括研究问题、文献回顾、理论假设、经验检验和结论评估等研究程序完整的学术论文,并且分享其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本论坛面向校内外开放,欢迎感兴趣的师生积极参加。)